专业建设

专业规划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业建设 -> 专业规划 -> 正文

传媒学院“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

作者: 来源: 阅读次数: 日期:2023-09-12

传媒学院“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


“十四五”时期是我校开启国内一流应用型大学建设新征程、推进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五年,是传媒学院大力提升内涵的关键时刻。深刻认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传媒类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以及社会服务要求的新变化、新特点,准确把握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特别是实现学校“十四五”事业发展目标对学院建设与发展的新要求,科学分析学院深化改革、促进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动力源与着力点,集思广益,高瞻远瞩,认真制定“十四五”规划,对建设地方性、应用型、有特色的传媒学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枣庄学院“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方案》(枣院政字〔2020〕37号)文件的总体精神与要求,结合传媒学院发展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现实基础和发展环境

(一)现实基础

1.主要成绩

1)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

“十三五”期间,传媒学院实现了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由追求学生数量的粗放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型为追求人才培养质量的内涵上人才培养模式。学院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工作,把人才培养工作作为学院的中心工作,在人力、物力、财力上重点予以保障。学院先后5次进行了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完善,积极探索专业技能、创新能力和人文精神并重的“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学院还在大学生心理指导、助困育人、创业就业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五年来,学院每年举办毕业生作品展,优秀视频作品展播,努力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立体平台。众多学生在国际性、全国性和省级各类专业比赛中频频获得好成绩,如入围柏林电影节、获得CCTV十佳影片等。

2)教育教学、学术研究、创作及社会服务均获丰收

传媒学院建院以来,在学校党政的关心指导下,在全体教工的鼎力支持下,坚持一手抓办学条件建设,一手抓专业内涵建设,办学规模迅速扩大,教学条件明显改善。

“十三五”期间,学院教师科研项目申报取得了较大突破。教师共发布学术论文70余篇,其中在重要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高质量学术著作2部;主持省部级课题5项,市厅级课题50余项,主持横向产学研项目40余项。

“十三五”期间,我院与企业合作,建立4个校外实习基地,为产学研、教学实践和学生实习提供了保障。

3)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

“十三五”期间,我院教师国内进修访学6名,考取国内博士1名,国外博士在读6名,在高学历人才方面实现突破。

传媒学院在“十三五”专业建设中,设有广播电视编导、动画、广播电视编导(数字影视制作方向)、数字媒体艺术四个专业,设有动画、文艺编导、数字媒体、影视技术4个教研室和当代传播研究所。有教职工46人,高级职称9人,并聘请了石统宇、王传东等国内著名的专家为特聘教授。

传媒学院立足实际,科学发展。在学校“服务地方,特色发展”办学理念的指导下,秉承“兼爱、尚贤、博物、戴行”的校训,我院在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中提出并构建了“三位一体”的应用型特色人才培养模式。

4)党建与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

学院认真执行党政共同负责制,团结协作,科学决策,民主管理保证了各项工作的健康有序开展。党总支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和共产党先锋模范作用,为科学的改革和发展提供思想和组织保证。党总支以建促精神文明建设,组织教职工开展红色采风活动、赈灾捐款活动、艺术进社区活动、爬山、趣味运动会、党建知识竞赛等活动,促进了优良院风建设。学院获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项目1项,学院录制的情景式党课《让党旗照亮寒门学子的心灵》在山东省教育工委举办的“我来讲党课”优秀党课评选中被评为优秀党课。

2.存在不足

1)继续深化学科建设,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根据国务院学位办最新要求,在做好第四轮全国学科评估和建设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学科资源优势,凝练学科方向,到“十”期末,努力打造具有影视文艺制作的1个特色学科。认真落实学校第次党代会提出的以学生成长为中心发展理念,努力做好本科专业教学评估工作。

2)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提升教师队伍水平

优化考核评价机制,通过“引进一批、调入一批、兼职一批”的灵活模式解决师资不足的短板。同时,注重“双师型”教师培养和成长,建立健全教师继续教育、行业实践制度体系。“十”期间,引进博士2-4名,引进具有高级职称的业界精英人士2-3名。进一步落实青年教师发展导师制,促进青年教师成长,支持3-5名青年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支持4-6名教师赴国内外进修学习,聘请5名以上校外知名专家、学者或业界精英担任兼任导师或课程客座教授。

3不断强化创新发展能力,稳步提高科学研究水平

学院科研团队建设有待提高。“十”期间,推动组建科研团队,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力争建成3个相对稳定的科研团队,2个研发优势特色方向(电影理论研究、新媒体传播)。不断推动国家级课题申报、获批工作。

4)大力加强实验室建设,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建设理念超前、功能完整、装备精良的实验与实践教学环境,形成充分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实践技能培养要求的开放性实训基地,为学生实践技能训练、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理想场所。

通过全信息化的开放实训平台建设,为学校大型文艺汇演、学术会议等活动提供理想场所,为学生提供影视策划与制作的实训环境,推动学院与专业强院校交流与合作,促进我枣庄传媒产业的发展,提升学院山东地区乃至全国的影响力。

(二)发展环境

1.面临机遇

1)新时代呼唤着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理论家,文艺创作工作者。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文艺事业、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2019年3月4日,习近平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文艺界社科界委员时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文化文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就属于培根铸魂的工作,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艺术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的第一个五年,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积极推进,必将带来文化艺术产业的蓬勃发展,必将带来社会对文化艺术人才的巨大需求,必将带来人民群众对文化艺术精品的较高期待。这一切,都为艺术类学院的发展,为艺术教育工作、艺术创作活动和艺术服务社会提供一个宽广的舞台,提出更高的要求。

3)学校“十四五”规划的实施为学院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条件和空间

“十四五”期间,正是我校转型发展、内涵发展、创新发展、特色发展,逐步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应用大学大力发展时期。我院在现有广播电视编导、动画、广播电视编导(数字影视制作方向)、数字媒体艺术个专业,对接我校区域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建设中的文化创意类。我院“十四五”期间,可以加大与产业、企业合作力度,构建专业理论与实践的有效交叉融合、相互支撑、协调发展、形成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学科专业体系。推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

4)学科专业的调整对学院的建设与发展带来了重要的契机

2011年初国家将艺术学从文学中分出,使之成为独立的学科门类,艺术门类下设五个一级学科,我院广播电视编导和动画专业都属于戏剧与影视学一级学科。学科目录的调整表明国家和社会对艺术学科的重视、对艺术地位认识的提高,相应地对艺术学科的评价体系会有一个全新的重构,对艺术教育与艺术产生会有一个更科学、更高水平的要求。学科目录的调整,为我院的学科建设提供了重要契机,为广大教师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学科发展的全新规划、学科之间的平衡发展和学科队伍的充实提高,已经成为学院“十四五”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

2.面临挑战

1)高度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积极推进实践教学改革

“十三五”期间,我院与企业合作,建立4个校外实习基地,为产学研、教学实践和学生实习提供了保障。

围绕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以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平台,以参加各级各类专业竞赛、展演和交流为契机,我院应为构建符合培养高级应用型传媒人才的实践教学体系而努力不断加大校外实践基地的拓展,保证每个学科专业都有一批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

2)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不断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加强院地、院企、院校之间的合作,着力推进产学研用结合,进一步深化拓展和省内外传媒行业单位在人才培养、资源共享、业务研讨、成果研发和专家互聘等方面的合作。发挥好与现有实践实训基地的作用,开展符合地域文化传播、人才培养和影视创作的实践服务。落实省市共建区域特色产业群的各项政策措施,做好面向山东省传媒和文化产业的各类培训,将学院建设成为传媒类产业的智力资源库、人力资源库和人才培训基地而努力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依据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积势蓄势谋势识变应变求变——全面推进新文科建设》等文件精神,结合枣庄市文化建设的战略,以育人为中心,以内涵发展为主线,以强化治理为关键,以队伍建设为根本,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遵循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推动艺术创作蓬勃发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科研水平和办学效益,有效激发办学活力,加快推进特色建设、高质量建设,全面提升学院的综合实力、核心竞争力,助力学校建设国内一流应用型大学。

(二)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十四五”期间,建成地方性、服务型、有特色的传媒学院;建设期内,争取获批国社科(国家艺术学)项目1项,力争1个学科进入省级一流学科(专业);立项省级教学项目至少1项;国家级获奖及入围作品数量进入全省同类院校第一方阵;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专业技能、理论研究中心;成为枣庄市文化创意产业研发基地。

2.具体目标

1)“十四五”期间,学院要通过扎实的学科建设,重点建设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内涵提升广播电视编导专业。

2)通过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升课程的综合性,加大课程的人文内涵,拓宽课程的开放性,努力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口径宽、能力强、有创新的人才,牢固树立“立德树人”教育理念,大力推动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培养口径宽、能力强、有创造性人才的育人能力,学生就业率维持在98%以上。切实提高本科生培养质量。

3)通过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打造、优秀骨干教师培养、课程结构优化,争取形成至少1个省级一流课程,1个校级优秀教学团队。推动“结构化”教学团队建设,依据“企业项目”组建“专门化”科研小组,教学团队与科研小组有机融合,协同开展教学改革工作。推动校企“双导师制”,针对“真项目”模块化教学需要,形成教师团组分工和学生团组合作的新型教学模式。

4)加强优秀人才引进与培养、重点课程(项目)组织攻关、政策倾斜和特殊激励,争取获得1个以上国家级科研立项,10个左右省部级科研立项,60个左右厅局级项目,获得一批横向科研(服务)项目,争取横项科研(服务)项目到账经费500万元以上。同时通过服务社会能力提升、产学研合作层次提高,以及继续教育转型、院办产业发展等,争取校企合作项目累计5项,教育教学条件明显改善。将传媒技术应用与文化创意紧密合作,吸纳行业技术专家加入教学创新团队,深入开展产教融合,提升团队综合实力,推动每位团队老师合作1家典型企事业单位、确定1个技术方向、产出1批文创成果、开发1部项目化教材、制定1套科学的教学方案、培养1批优秀的学生等,形成“德技并重”的团队教师发展标准。

5)“十四五”期间力争在校本科生人数达到1000人以上。经过“十四五”的开拓进取,努力建成学科水平高、人才培养质量好、服务社会能力强、省内一流的教学性、创新型传媒学院。

三、分项目标和重点措施

(一)专业建设

传媒学院在“十三五”专业建设中,设有广播电视编导、动画、数字媒体艺术、数字影视制作四个专业,设有动画、文艺编导、数字媒体、影视技术4个教研室和当代传播研究所。有教职工46人,高级职称9人,并聘请了石统宇、王传东、李锦程等国内著名的专家为特聘教授,全日制在校本科生782人。

传媒学院立足实际,科学发展。在学校“服务地方,特色发展”办学理念的指导下,秉承“兼爱、尚贤、博物、戴行”的校训,我院在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中提出并构建了“三位一体”的应用型特色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专业建设,传媒学院为鲁南地区乃至全国各地培养了许多专业技术人才,在省内外建立了较高的社会声望和良好的社会形象,积极鼓励和组织学生参与大量的艺术实践,众多学生在国际性、全国性和省级各类专业比赛中频频获得好成绩,如入围柏林电影节、获得CCTV十佳影片等。

1.分项目标

传媒学院以专业建设中的突出问题为导向,全面总结我院实施“十三五”发展规划以来所取得的成绩与经验,问题与归因,树立观全局,谋长远的战略思维,分析鲁南区域发展战略需求,明确我院发展的着力方向,遵循地方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树立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思维,分析制约我院发展的重大关键问题,找准制约我院发展的短板和深层次原因,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精准发力;树立重点突出和特色发展思维,研究我院专业建设发展态势,积极在专业建设上调整方向,重点在人才培养质量,构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构建、科学研究、教学资源共享建设、开放办学、合作办学、毕业生就业质量等方面,理清发展思路和措施,找准切入点、创新点和增长点;以围绕建设国内一流应用型大学为目标,进一步明确“十四五”期间我院的专业建设、发展的主要任务和战略举措,制定具有科学性、前瞻性、可操作性的传媒学院“十四五”专业建设规划,使教育目标、质量标准更加对接社会需求,使其成为指导我院未来一个时期改革与发展的行动纲领。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把握传媒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新趋势,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教学工作中心地位,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优化学科领域、专业结构,提高我院专业建设规划事业的发展水平。

传媒学院目前设置了四个本科专业,“十四五”期间我院规划新上新媒体艺术、表演、影视教育专业,到2025年力争专业设置数量达7个。“十四五”期间计划增加校企合作专业2(动画、数字媒体艺术)个,使现有专业校企合作全覆盖。积极对标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力争在“十四五”末获批省级一流专业2个。在省级高水平应用型专业(群)建设方面持续发力,力争在2024年前,获批省级高水平应用型专业(群)1个,在此基础上继续申报省级专业对接产业项目特色专业(群),力争在2025年,获批1个省级专业对接产业项目特色专业(群)。

2.重点举措

传媒学院为实现“十四五”专业建设发展目标的主要任务将以突破我院专业建设发展瓶颈为重点,以创新创业教育为抓手,深化学院内涵建设,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夯实专业建设发展基础,稳步扩大我院办学规模,增强办学资源汲取整合能力,提升我院实力和活力,提高办学效益;积极推动产学研用相结合,大力提升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以专业特色发展带动优势发展,不断加快学院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

1)不断完善专业建设内部构架,建立富于特色和优势明显的学科专业,在充分保证已有专业方向高质高效发展的情况下,科学设置新上专业方向。

2)积极发展与社会发展和文化教育事业紧密结合的应用型学科专业方向,发展主要面向当代社会的特色专业方向。并争取学校和社会的大力支持,不断加大建设投入力度,改善办学条件,扩大招生规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重点建设地方经济、文化产业所需的专业方向。为了适应地方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按照省、市的发展规划和社会的需求,优先、重点发展直接为地方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及文化产业服务的专业方向。实现专业建设资源的优化配置,整合相关教育资源,增强整体实力,加大专业改革力度,突出课程体系的特色,不断提高专业教学水平和质量,为地方培养一大批高质量的应用型文化产业人才。

4)积极建设服务地方的基础教育改革所需的专业建设方向。根据国家基础教育改革对此类人才的需求,加快新上专业方向的申办,吸收国内外高等教育办学的先进经验,对这些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规格、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等进行大胆地探索与改革,提高人才培养的社会竞争力。

(二)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的基础性工作,是教学基本建设和教学改革的根本任务之一。课程教学是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和素质的重要途径。加强课程建设是有效落实教学计划,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为进一步做好课程建设工作,提高课程建设水平,特制定本规划。

1.分项目标

“十四五”期间,传媒学院建设1门校级精品课建设方面将持续发力。精准对标国家级一流课程(线上、线下、线上线下混合、虚拟仿真、社会实践)相关建设目标,力争在2023年实现省级一流课程(线上、线下、线上线下混合、虚拟仿真、社会实践)认定的突破,2024、2025年每年省级一流课程(线上、线下、线上线下混合、虚拟仿真、社会实践)每年分别有1门课程获得认证。

“十四五”期间,传媒学院在省级、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建设方面,力争每年获批2门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在2023年实现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建设的突破,2024年和2025年各获批1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

“十四五”期间,传媒学院在省级、校级双语课程建设方面,力争在现有2门双语课程的基础上,从2022年开始,建设至少校级2门双语课程。

“十四五”期间,传媒学院在省级、校级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方面,力争在现有1门课程的基础上,从2022年开始,每年建设1门,校级及以上等级的在线开放课程。

“十四五”期间,传媒学院在国家级、省部级、校级教学成果奖方面,力争2021年获评教学成果奖1项,2023年和2025年,实现教学成果奖的新突破即2023年至少有2项教学成果奖,2025年至少有3项教学教学成果奖获评。

“十四五”期间,传媒学院在国家、省级、校级规划教材建设方面,力争在2022年实现校级规划教材立项1门,2023年,实现省级规划教材立项建设的突破,2024年和2025再持续推进规划教材建设,确保2024年和2025年,每年至少立项校级规划教材1项。

“十四五”期间,传媒学院在国家、省级、校级教育教学研究改革项目建设方面,2021年立项校级教育教学研究改革项目2-3项,2022年立项校级教育教学研究改革项目3项,2025年力争立项校级及以上教育教学改革项目5项。

为提供传媒学院的教学质量,“十四五”期间,传媒学院将加强教授授本科课程建设,实现副教授以上职称教师为本科生上课率100%,授本科课程总数大幅增加,力争在“十四五”末,实现副教授授本科课程门数占比达50%,学生评教课程优秀率达到70%。

2.重点举措

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以我校人才培养目标为建设依据,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革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为重点,以加强课程教学基础条件为保障,构建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于一体的课程体系,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促进课程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1)加强课程建设的组织领导,保证课程建设工作的有效实施。

各教研室负责组织制定课程建设计划及实施方案,对各教研室课程建设进行检查,组织开展精品课程的立项、检查、评估和指导等工作。

2)加大课程建设投入力度,为课程建设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

建立课程建设专项资金,本着择优扶持、重点建设、分期分批的原则,在经费投入上保证课程建设的基本要求,着重支持精品课程建设。充分利用学校根据课程建设计划给予课程建设的分阶段投入,并根据课程评估结果,合理安排建设经费。组织教师参加教学研究立项,促进广大教师积极进行课程教学改革和研究。根据课程建设需求,按比例配备课程建设经费,提高教师参与课程建设的主动性。

3)加强教学条件建设,为课程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平台。

进一步加强教学条件建设,拓宽课程教学资源,优化多媒体教学条件,及时更新多媒体教学设备,改善课程教学条件。

4)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广大教师积极参加课程建设。

把课程建设工作作为教学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作为专业技术人员考核、评优和晋升职称职务的重要依据,对教师在课程建设工作中取得的成绩作为教学成果表彰奖励。对评选的校级精品课程,提供一定建设经费,对省级精品课程分别按省级教学成果给予表彰,并给予配套经费资助和重点支持。

5)加强课程管理,实行课程评估制度。

进一步完善课程评估体系,每年进行一次课程评估,将评估结果作为遴选校级精品课程和推荐省级精品课程的依据。通过课程评估,形成课程改进意见和建议,促进课程建设水平的提高。对评估效果差、课程建设不力、水平明显下降、未完成建设任务的课程,更换课程负责人,以确保课程建设的顺利进行。

(三)学科建设

学科建设是学院的龙头工作,科学规划学院学科建设,是促进学院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更是培育学院核心竞争力的现实需求。为加大学院学科建设力度,提高学院的科研创新能力与学科建设地位,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和行业发展服务,为培养大批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服务,特制定传媒学院学科建设目标。

1.分项目标

“十四五”时期,传媒学院将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培育学科核心竞争力为方向,以学术队伍建设为重心,以科学研究为突破点,以专业建设和学术交流为平台,以教学改革为手段,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契机,力争通过五年的努力,全方位提升学科建设水平,在山东省内同一层次争创一流、在国内同一领域办出特色。

计划经过五年的改革与建设,建立一支结构更加合理的高素质学术队伍;更紧密地围绕学科方向出一大批高规格的科研成果。积极为我校硕士点立项建设创造条件,为传媒学院取得硕士研究生招生权积蓄力量。

积极申报校级重点学科,力争在“十四五”时期,戏剧与影视学学科获得学校重点学科建设立项。努力突破国家级高水平科研项目立项,并在国家级、省级教学成果奖或科研成果奖寻求突破。

每年拟派1-2名“双师型”教师到传媒公司、新媒体公司、枣庄电视台等行业一线挂职锻炼。

经过五年的建设,努力把现代传播研究所建设成为省级研究基地,计划在2023年新增抗战影像研究中心,2025年新增鲁南数字媒体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为枣庄学院“十四五”期间硕士点建设贡献传媒力量,为传媒学院早日获得研究生招生权积蓄力量。

2.重点举措

1)引进特聘教授及讲座教授1-2人;引进海归学者或优秀博士2-3人。

2)围绕学科研究领域,组建2-3个研究方向明确、层次合理、团结合作的稳定学术团队。

3)积极创造条件,每年计划派出1-2名研究人员到国外有关院校、学术机构进修、学习,开展合作研究;加强国际学术交流,每年至少为学生举办2-3场学术报告;与实习基地联合,每年举办一次理论联系实际、科研服务教学的会议。

4)加强产学研合作,构筑高水平人才培养与创新平台。以学科平台建设为抓手,推进产学研合作。通过狠现代传播研究所等学科平台的建设,达到提高学科建设水平、培养学科梯队的目的。与地方政府、大型企业建立战略联盟,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以服务求发展,以贡献求支持。“十四五”期间,力争引进大型企业横向课题资金1亿,实现传媒学院向电影学院的聚力发展。

同时,打造条件优良、资源充足、体系完善、运行高效的实践教学平台。加强“校企合作”,建设示范实习基地。“十四五”期间将继续扩大与凤凰教育及地方媒体共建传媒实习教学基地的合作,并进一步完善毕业生实习基地规范化管理,推动互惠性校企合作实质性进展,建设3-5个校示范实习基地。

(四)人才培养

1.分项目标

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二级学院的中心任务,因此二级学院的一切工作必须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任务展开。在十四五期间,传媒学院将把人才培养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一是基于“重特色、强应用、连地方”探索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创新人才培养。二是要强化专业思想教育,提高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巩固专业思想;三是加强专业基础,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四是强化实践教学,重视课程实践教学,提高专业实验室利用率,并依托全国各级各类专业学科比赛提供学习训练机会,提高学生的实践及创新能力;五是加强学生素质训练建设,鼓励学生自我训练和培养,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和专业意识;六是开展本科生导师制,促进师生交流,鼓励学生参加教师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2.重点举措

1)基于“重特色、强应用、连地方”探索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创新人才培养。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完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和质量标准。加强教风学风考风建设,完善“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全员参与”的教学培养体系,以教风引导学风,以学风推动教风,形成良好的教学环境,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

2)强化专业思想教育,提高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巩固专业思想。从入学开始到学生毕业全方位、多层次进行专业思想教育,引导教师在教学中灌输专业思想教育,重视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加强研究生考试、就业、创新创业项目、学科竞赛获奖等专业实践教学,强化专业意识培养。

3)加强专业基础,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十四五期间,进一步加强专业基础教学,优化配置现有教育资源和要素,引进和充分利用人文教育资源,培养出具有综合能力强、专业视野开阔的应用型人才。

4)强化实践教学,重视课程实践教学,提高专业实验室利用率,并依托全国各级各类学科比赛提供学习训练机会,提高学生的实践及创新能力。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主要环节和手段,因此在十四五期间,我们学院将强化课程实践教学,在理论教学中注重联系实践。加强实践基地建设,争取在十四五期间新建4-8个实践基地,努力形成有一定规模和较好效益的校外实践基地群,提高实习见习、合作研究和社会服务的质量,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

5)加强学生素质训练建设,鼓励学生自我训练和培养,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和专业意识。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中之重,在培养知识全面、专业知识扎实,各类学科比赛搭建实践平台,通过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学科比赛活动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广泛开展学生素质训练建设,引导学生自我训练,鼓励学生自主开展课外活动,积极筹集资助和鼓励教师利用科研基金设立助研、助学岗位,引导学生自我训练创新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和专业意识。

6)是开展本科生导师制,促进师生交流,鼓励学生参加教师的教学和科研工作。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形成注重创新、强化实践、促进全面发展的培养特色。优化教学督导,加强领导干部听课,完善学生评教,全面优化教学环境,重视教师教学的考核工作。

(五)科学研究

1.分项目标

确立“以教学为中心,以科研为先导”的指导方针和学院教师在科研工作中的核心和主导地位,激励教师多出成果、出好成果,逐步推进学院各学科的基础研究,在创新与教学的结合上培育新的科研增长点,提高我院教师的整体科研水平。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科研队伍建设为核心,努力强化项目带动战略,进一步打造科研团队,夯实科研基础,拓宽科研领域,凝练科研方向,提高科研水平,形成更为鲜明的科研特色。加强高层次科研人才队伍的培养、引进,建立一定数量的专职科研人才队伍,整合教学、科研的人才资源,形成专兼职结合、结构合理的学术研究梯队,推出一批在艺术创作和理论研究领域具有重要影响的学术带头人和标志性学术成果。十四五期间,力争申请成功国家社科艺术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项目2项,省级项目不少于10项,厅级项目不少于60项。争取到账经费500万元。科研奖励力争获得省社科成果奖2项,市厅奖不少于30项。科研成果发表论文100篇,CSSCI来源期刊10篇,出版著作、专著等10部。

2.重点举措

1)加强科研在学院整体工作中的先导地位,积极推进科研与教学的有机渗透,促进科研与教学工作的协调发展。对科研工作的相关政策进行研究,稳定、培养和造就一支具有创新意识和较高学术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和和学术骨干,以确保学院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加大对高质量、高水平和高效益科研成果的奖励力度,建立效益与任务相结合、激励与惩戒相结合、个人利益与实际贡献相结合的有效激励机制。

2)打造高水平学术科研团队。引进与培养并重,强化学术骨干支持培养力度,加强学术科研团队建设。要重视提高青年教师科研能力,通过在职进修、外出访学、校企合作等措施,提高学历水平与学术能力,力争锻造一支队伍稳定、实力突出、方向明晰、在省内外有一定影响的学术科研团队。

3)加强学术交流。注重与校内相关学科的交流,加强与兄弟院校的交流,聘请著名专家学者来本学院讲学。掌握学术前沿动态,研究前沿性课题。同时深入实践部门,加强艺术研究与应用研究的结合。

4)整合凝炼学科方向与研究特色,积极开展应用研究,逐步形成一批参与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重大决策的智囊群体。深化科研服务地方工作力度,加强与地方的文化交流与科研合作,进一步拓宽研究领域,凝练研究方向,发挥对地方文化艺术的创新与引领作用,创造一批新的科研成果。应用研究要以解决枣庄地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重大决策问题和关键技术为突破口,发挥学院人才优势,做好学院优势与社会优势的有机结合,制定和完善科研成果转化的制度保障,健全激发教师参与科研成果转化积极性的政策措施。要大力开展横向合作研究,增强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直接服务的能力,开辟我院独具优势的媒体应用领域;加大横向合作课题的奖励力度,确保横向合作课题的顺利完成;加强与地方联合,实现科技成果的快速、高效转化。

(六)教师队伍建设

1.分项目标

根据传媒学院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在“十四五”期间,师德师风建设持续加强,教师评价制度逐步成熟,不断推进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据专业建设和教学科研工作的需要,引进、培养一批师德高尚、治学严谨、教学思想活跃、学术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高水平的专任教师。计划新增省级及以上人才工程项目人选2人,新增校级人才工程项目人选4人,新增专任教师10人,博士占比增至30%(7+5/40),生师比22:1(1000/45);大力培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双师型教师占比突破50%;拓宽外聘教师聘用形式,多渠道引进具有企业行业经验的精英人才来校任教;面提升师资队伍素质,着力培育专业带头人和学科带头人,提高整体教师队伍的职称水平,培养具有省内影响力的教学名师中青年骨干,以及具备承担重大科研项目的领头人和全省传媒界有号召性影响力的领军人物同时组建多支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的高层次教学、科研团队;鼓励教职工参加各种形式的教师培训、访学、挂职锻炼与交流,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业务能力和科研能力,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影响力。

2.重点举措

1)着力引进高水平人才

充分用好学校人才引进与培育政策,拓展人才引进与培育实效,提高人才引进质量,引进教学科研水平高的优质师资。要根据专业需要,在未来5年内,对接教学与科研团队建设需要,引进具有博士学位的高水平高学历高素质教师5到10名,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强化动画、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师资引进,力争按照学校生师1:16-1:18的比例要求配备专任教师,并做好实习实训专兼职教师调配。

(2)加强师资梯队建设

传媒学院设有广播电视编导、动画、数字媒体艺术3本科专业广播电视编导数字影视制作1个校企合作本科专业,设有动画、文艺编导、数字媒体、影视技术4个教研室。现有教职工46人,高级职称9人,中级及以下职称35人,具有双师型资历的教师17人。在对外引进高水平人才的同时继续加大培育力度,提高高级职称占比,鼓励本单位教职工在职读博、访学、进修。

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和课程负责人的作用,提供良好的教学、科研环境,保证教学和科研投入,提高学术自主发展能力,加强后备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的选拔和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为课程建设储备人才与力量。

3)完善师资队伍培育与管理

要做好教师队伍的管理与培养,坚持“在职为主、形式多样、校企合作、加强实践”的原则为目标,以中青年骨干教师为重点,加强师德教育、更新和拓展知识结构、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全面提高教师素质。鼓励青年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使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占教师总数95%以上。要在引进人才的同时,为既有骨干教师创造发展空间,创造良好待遇,充分尊重教师权利,做到感情留人、事业留人,稳定既有骨干教师队伍。健全考核激励机制,加强对教师队伍的考核、管理。执行“本科生导师制”,实施“工作室制”,表彰、奖励优秀教师,激励并带动师资队伍教学水平的提高。建立科学合理的薪酬分配体系,是实现优劳优酬,促进学校发展的动力保障。通过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打造、优秀骨干教师培养、课程结构优化,争取形成1校级优秀教学团队。

4增进师资的对外交流联络培育双师型教师

加强专任教师的对外合作交流,充分利用客座教授、兼职教师、校企合作教师管理政策,建立教学科研对外联系制度,积极牵线搭桥,广交名校、名师、名家,结合专业建设、教学科研团队建设等,建立密切的长期的合作关系,请进来走出去共举,创造有利条件提高骨干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

培育双师型教师,鼓励教师走出去。努力提高专任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与国内主流影视培训机构合作,每年定期培养专任教师的业务能力,并取得相应专业技术认证。积极参加国内行业协会,利用协会了解行业的专业需求及前沿技术,为教师专业教学提供方向。

教学资源建设

1.分项目标

强化教学资源建设是实现学发展目标的条件支撑以学校十四五规划为引领,加大力度引进资源,积极优化各专业的办学条件。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做好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和素质教育基地建设,做好各专业实验室建设,建立专业教学资源库和学生自主学习平台。结合专业建设及教学科研需要持续更新实验室建设,以构建人才培养创新实验项目为抓手,在现有实验室的基础上打造功能全面、行业领先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有效利用校外社会资源,通过校企合作办学、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形式将更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为我所用。购置高质量的专业影像资料、图书资料、期刊杂志和网络课程等,建设传媒专业的影视资源数据库,提高图书资料利用率,为专业建设提供有效资源保障。

2.重点举措

1教学基本文件建设

通过建设形成一套完整科学教学基本文件。教学大纲要明确课程的教学目的、要求和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有科学的学时分配和进度安排,有明确的能力培养要求及培养措施,编写要充分体现科学性、系统性、先进性原则;教案的编写要依据大纲要求,遵守教学基本规范和程序,体现每位教师的教学特色。课堂教学内容要系统、完整、不断更新,及时反映本学科的学术进展,并注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紧密联系,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2教材建设

优先选用省部级规划教材和优秀新教材,鼓励和支持教师积极参加各类规划教材、协编教材和校本教材的编写,规范、严格教材的选用程序,完善并严格执行教材选用制度,加强教材管理。

3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建设

进一步推进创新课堂建设,强化教学方法改革,倡导启发式、讨论式、情景式、问题式以及协作互动式教学方法。积极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加使用多媒体教室授课的数量和比例,鼓励教师从事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的开发和研究,开发并充分利用网上课程,增加多媒体授课课程门数。

4考核方法改革与试题(卷)库建设

积极探索建立符合现代高等教育教学规律的考试制度。考核方式多样化,考试内容注重综合能力考核,推行过程性考试、论文考试等多种考试模式,强化机考、网考,完善现有各专业必修课试题(卷)库建设,通过推广使用试题(库),逐步实现教考分离,根据学生成绩分析,及时反馈教师教学信息,督促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

5智慧学院建设

有计划有步骤地建设包含课程的教学大纲、教案、教学录像、多媒体课件、习题试卷的教学材料数据库,以及科研成果数据库影视资料数据库、学生作品数据库。将整合完善的教学数据资源上网并免费对师生开放,实现优质资源互享,为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网上学习提供更多资源。在教学资源,实验室资源,学生信息,学生活动等方面,搭建互通互联的交流服务平台,通过开发智慧学院App等形式,完善信息共享,扩大影响力。

6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在教学过程中要把课程项目、科研训练活动、课外实践、社会调查等环节纳入课程教学内容,通过优化课内、强化课外着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根据培养方案制定考核标准,切实保证实践环节的教学质量。

在校内建设一个现代化的传媒综合实验中心,使其能更好地为科研、教学服务。目前我实验中心已向学校申请建设新实验室36间,其中35间实验室位于新校区传媒大楼。力求“十四五”规划五年内所申请新建实验室能建成一定数量规模,其中黑匣子剧场、融媒体实验中心、Apple后期包装实验室、三维动画苹果机房、无人机航拍实验室、虚拟演播室、综合录音室(混音棚)、校色室、新闻演播室、多讯道录制室、延时摄影实验室等多件实验室是顺应专业发展与时代要求,迫切于第一批建设的项目,另外非编室、摄影室、定格动画创作室等基础实验室和审片室、数据中心、荣誉室、器材室等配套实验室也是作为实验中心的整体蓝图中重要的构建需求。持续更新教学实验设备,可以通过提供外租服务等方式解决资金运转问题,切实用好实验室。

拓展校外的实训空间,结合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加大校企合作办学力度,与跟多企业开展深度的交流与合作,共建实验室,共享企业实训基地。同时与当地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加强合作,如枣庄电视台、枣庄市各区县融媒体中心、枣庄驻地影视公司、枣庄影视家协会等,开拓更多的实习实训场所。

(八)社会服务

1.分项目标

通过构建以产业主导、学科凝聚、社会协同的产学研创新基地,形成基地、产业、人才三位一体、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新常态,促使艺术创新有所突破、教学实践有所提升、产业特色有所形成、创新创业有所拓展。将传媒专业的应用性体现在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广泛的影视传播力,推动区域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和发展,为区域经济建设提供人才支撑。进一步完善社会服务战略布局,明晰社会服务工作思路,构建开放的社会服务网络,丰富学院社会服务的途径、形式和内容,打造社会服务特色,提升社会服务水平,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2.重点举措

1)拓宽社会合作领域。围绕国家发展战略和山东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强化顶层设计,发挥人才、科技、信息优势,与山东省内各地市建立紧密合作关系,与山东省4-5个企业建立紧密的校企合作关系。

2)拓展专业口径,加强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充分发挥本学院、文化产业等相关平台的作用,探索成立影视动画类基础教育机构,推进地方区域中小学办学体制改革,扩大我院优质教育资源的示范辐射作用和影响力,对接高等教育改革,打造创新人才早期培育基地,为社会提供更好的基础教育服务。根据区域经济文化艺术事业发展的需要,建立融通机制,积极调整办学方向,拓展学院发展空间及方向,努力引资,创办电影学院,与地方融媒体实现深度合作,共同实现高质量发展。

3)立足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到2025年,建立不少于1个产学研战略联盟或1个产业学院,促使科研成果转化有实质性突破。通过校企共建技术创新平台、联合实验室和实习基地,鼓励师生去企业与设计师共同解决实际问题;鼓励企业人员来校兼职从教,共同制定培养计划,进行课程设置和参与授课。通过定向组织学生开展创新竞赛活动,鼓励学生进行艺术创新,并将成果进行转化。

4)着力建设知识服务团队,发挥团队在开展产学研和社会服务的积极作用。学院探索组建1个知识服务团队,逐步提升社会服务意识和能力,到2025年,使知识服务团队与1-2家企业建立合作关系。

(九)合作交流

1.分项目标

在学校国际化战略办学思想的指导下,优化配置现有教育资源和要素,引进和充分利用国际教育资源,通过交流走向国际,通过合作携手共进,培养出具有视野开阔、有竞争力的高素质的人才。另一方面,加强校际、校企合作,充分发挥学科与人才优势,大力开展校研合作,丰富学术资源,提高教学水平,扩大学院的社会影响力及美誉度,力争在高层次人才联合培养、合作办学及国际教育规模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整体提升我院办学国际化水平。

2.重点举措

1)人才培养国际化。积极争取与国外高校间的留学生交流项目,招收含国外来校交换生在内的留学生不少于10人;中外合作项目至少1项;通过不断的发展和建设,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国际竞争力的优秀人才。

2)师资队伍国际化。争取到2025年,中青年教师中有三个月以上国外研修或参加国际会议经历所占比例争取达到10%。积极实施“引智强院”战略,加强国外人才引进建设,积极引进、聘用国外高层次留学人员和外国专家。

3)大力发展留学生事业。建立留学生教育培养体系;建立面向全球的留学生招生机制,积极扩大招生规模、提高培养层次,优化学生结构,充分发挥留学生教育的影响力和贡献力,利用网络手段加强宣传我院特色专业和特色教学;尝试建立海外招生联系点,充分利用留学生校友资源,扩大学院国际影响力和声誉度。

4)努力推进校际、校企合作。大力推动与国内艺术类高校的全面合作,更加注重开展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通过共同组织艺术类大学合作与发展论坛、学术活动等,提高学校和学院的知名度,合作召开的学术会议等不少于1次;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的合作与交流,积极推进企事业单位在高层次师资资源共享、共同承担重要科研项目等方面实现实质性突破。力争在“十四五”期间横向课题经费不少于20万。

5)强化校友会工作。形成渠道畅通的校友信息反馈机制,加强沟通与联系,增强吸纳校友捐赠及社会资源的能力。

(十)内部管理

1.分项目标

通过思想建设、制度建设和队伍建设,不断完善学院管理工作体制,创新学院管理模式,提高学院工作效率,强化科学管理,科学决策民主化,发挥教师在学院建设中的作用。

2.重点举措

(1)思想建设。不断完善学生管理工作体制,创新学生管理工作思路,拓展学生管理工作渠道,建立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工作体系;加强学生管理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培养、管理、使用和考核机制,提高辅导员、班主任的综合素质和管理能力;加强学生干部队伍建设,打造学生干部锻炼和成长的平台,充分发挥学生干部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桥梁纽带作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发挥团委、学生会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引领作用,积极鼓励学生社团独立开展活动,努力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力争五年内建立5-8个创新社会实践基地。

中心组学习定期化,结合学院实际交流体会,撰写理论文章,提高政治理论素质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政治学习经常化,邀请专家学者开展专题理论报告每年不少于2次;科学决策民主化,每周召开党政联席会议,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及时落实执行学校各项工作,研究决定部署学院工作,扎实推进学院各项日常工作。

(2)制度建设。围绕建设一流目标,强化科学管理,完善制度建设,对学院各办公室的工作职责及教学、科研、学生工作等各类规章制度进行重新梳理,废除过期制度,根据实际情况修订制度。

(3)队伍建设。推进民主管理进程,充分发挥教授在学院建设中的作用,在“十四五”期间,重点建设好教授委员会,实现“教授治学”(“治学术”、“治学科”、“治学风”、“治教学”),使教授参与学院的民主管理,成为学院的主人。

四、实施保障

(一)组织与思想保障

加强组织建设,切实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加强理论学习,着力夯实领导班子团结的思想基础。做好传媒学院党员的发展工作,力争把学科专业骨干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学科专业骨干。建好教职工党员之家、学生党员之家。做好统战工作、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推动发展、共创和谐。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完善领导班子工作运行机制,坚持党政联席会议议事规则,坚持重大问题集体决定制度。坚持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主动争取学校领导及有关部门的支持,善于协调各方面的工作和关系。

   切实加强教职工思想政治建设,加强师生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教育。引导广大教职工特别是青年教职工树立艰苦奋斗、献身教育事业的职业理想,为人师表,教书育人。通过开展党建创先争优活动,引领学院科学发展。教育广大党员做坚持党的教育方针的模范,教书育人的模范,推动学科专业发展的模范,师德师风的模范。     不断加强和改进工作作风,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学科建设为龙头,科学管理为基础, 政治思想工作为保证,不断总结和完善学院的管理体制和规章制度,认真做好各方面的工作。

(二)政策与制度保障

根据国家、省市、学校相关政策、规章制度的指引,加强决策创新、制度创新,进一步深化学院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激发学院办学活力。不断完善并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创造学院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改革用人制度,建立灵活多样、富有实效的人才引进与管理制度。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改进分配制度和人员津贴分配制度,真正实现多劳多得、优劳优酬。

通过党总支会议、党政联席会议院长办公会议、教研室主任专业负责人会议、教职工会议等形式,坚持重大事情集体讨论、集体决策。关系学院发展的重大问题、重要财务开支以及与教职工切身利益相关的重要事项及时公开,集思广益,接受监督。集体领导和民主办学得到充分体现,建成一个和谐的传媒学院。完善学院二级“双代会”制度建设,加强教师师德创优,组织抓好师德创优各项工作。指导工会积极履行职责,在民主参与决策、维护教职工权益、丰富教职工业余生活、提高教职工福利待遇。高度重视发挥民主党派教职工在学院工作中的作用。

(三)经费与资源保障

积极拓宽经费筹措渠道,确保学校“十四五”时期改革发展的经费需求。积极通过申报外来纵向课题和学校内部的多项资助项目保障经费的支持。鼓励老师争取横向课题经费,发挥校友的资源,厉行节约,强化预算,保证重点,用好经费。

积极进行校企合作,引入社会资源,充实学院经费和资源保障。继续与凤凰数媒(北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杭州时光坐标影视传媒有限公司、枣庄广播电视台、薛城区融媒体中心等多家企业、事业单位合作办学,积极与横店影视中心、新迈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洽谈合作,引进1亿元资金注入。

十四五规划,是传媒学院未来发展的依据,也是学院创一流目标的行动纲领。计划把传媒学院建设成为山东乃至全国知名的影视学院,更名为电影学院。我们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实现学院发展战略总体目标而努力!